中国文化报记者 张莹莹掌乐策略
7月3日,由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与江苏无锡灵山博物馆主办的“千年龙门 遇见灵山”——“梵境双辉”龙门石窟与灵山胜境艺术对话展暨2025灵山博物馆季开幕。这场持续至10月末的展览,以中国造像艺术为纽带,通过洛阳龙门石窟与无锡灵山胜境的跨时空对话,为公众呈现跨越千年的魏唐石刻瑰宝与当代艺术杰作交融的视觉盛宴。
展览背后,是龙门石窟研究院在数字化保护领域的深厚积淀。
清朝末期,龙门石窟曾惨遭盗凿掌乐策略,大量精美文物身首异处,流散至海内外。2001年至今,龙门石窟有8件流失海外的文物得以回归故里。其中第一件是2001年由加拿大国立美术馆无偿归还的看经寺摩诃迦叶罗汉上半身像,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其余7件于2005年由国家文物局利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从美国征集回国,包括古阳洞高树龛释尊佛首、火顶洞观世音菩萨头像、弥勒菩萨头像、唐代立佛像佛头、唐代前期飞天造像、石灰岩佛头像、石灰岩天王头像。
“由于文物实物回归面临重重阻碍,数字化保护成为破解流散文物困境的重要路径。”龙门石窟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高俊苹介绍,近年来,龙门石窟研究院先后与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合作,促成两家博物馆收藏的10余件龙门石窟流散文物实现数据共享。
龙门石窟研究院创新性地将三维数字技术运用于流散文物的原位寻探、确认、复位研究及展示的全过程,解决流散文物数字复位研究关键技术问题,实现流散文物与造像残存的“身首合一”,并通过3D打印以实物形式完整再现,运用于科研及展示工作。
基于这些成果,龙门石窟研究院策划举办了多场流散文物复位成果专题展。
2023年1月14日,“复位合璧 华光再现——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据聚合成果专题展”在洛阳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聚焦以皇后礼佛图为代表的龙门石窟海内外流散文物,通过56件珍贵展品、160余幅精美图片,并结合高清视频、数字交互展示、3D打印等科技手段,全方位呈现了龙门石窟研究院近年来在流散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
之后,龙门石窟研究院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先后在河南信阳、江西宜黄、河南安阳等地策划举办了多场流散文物复位成果专题展。“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荣获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
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馆员余杰表示:“数字化保护技术不仅让我们实现了流散文物的数据共享,更重要的是搭建了一条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通过3D打印、VR/AR等现代科技手段,让这些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以数字形式‘回家’,与本体重新合璧,让千年艺术瑰宝重获新生。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国际合作掌乐策略,推动更多流失文物以数字化形式‘回家’,让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精髓的艺术珍品,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查倍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